節目中心/黃唯碩、林瓊玉報導
台灣四面環海,海洋不僅是交通與經濟命脈,更深植於信仰與文化中。早期航海技術尚未發達時,先民除了依靠海運技術,也仰賴「海神信仰」祈求平安。每年7月11日「航海節」紀念鄭和下西洋,致敬航海精神的同時,也提醒我們珍視與海共生的信仰傳統——從原住民鯨魚崇拜,到漢人移民帶來的媽祖、王爺等其他海神,這些神明不只守護著航程,更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島民與海洋的深刻連結!
▲每年7月11日為台灣的「航海節」。(圖/翻攝自Pixabay)
台灣航海文化深受海神信仰影響,從百年前漁民與商旅出海時,面對嚴峻的航海環境,為祈求魚獲豐收及航行平安,逐漸形成了對「海神」的信仰習俗,從原住民鯨魚神信仰到媽祖、王爺等,祈求平安與豐收的傳統至今仍十分盛行。
天上聖母
天上聖母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海神信仰,為航海人與漁民的守護神。早期移民渡海來台時多祈求媽祖庇佑,至今信仰遍及全台,代表宮廟如北港朝天宮、鹿港天后宮、東港東隆宮等。
▲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海神信仰。(圖/寶島神很大)
王爺信仰
王爺為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地方守護神,其中又以溫府千歲和朱府王爺為相當知名的王爺神祇,尤其深受西部沿海漁民信仰,象徵庇佑海上平安與漁獲豐收。代表祭典有彰化王船遶境、東港王船祭等。
▲東港王船祭。(圖/寶島神很大)
玄天上帝
玄天上帝除了祂的武神形象外,也兼具水神和地方守護神的角色。在台灣,許多廟宇同時供奉媽祖和玄天上帝,象徵著對海洋的雙重守護。
▲玄天上帝。(圖/寶島神很大)
水仙尊王
水仙尊王是台灣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水神信仰,通常被視為航海、漁業和商業的守護神。水仙尊王不單指一位神祇,而是對多位與水相關的歷史人物的統稱,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禹,其他常見的有伍子胥、屈原、李白、王勃等。
▲水仙尊王不單指一位神祇,而是對多位與水相關的歷史人物的統稱。(圖/寶島神很大)
四海龍王
四海龍王是中國傳統信仰中掌管海洋和降雨的神祇,分別代表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個方位,統稱為四海龍王。這些龍王不僅管理海洋,還能控制降雨,因此受到漁民和農民的敬拜,祈求風調雨順。
▲四海龍王是屬於水神的信仰。(圖/寶島神很大)
原住民的海神信仰
台灣原住民族,尤其是阿美族和卑南族,有著獨特的海翁(鯨魚神)信仰。他們將鯨魚視為神聖的海洋生物,並舉行相關祭祀儀式。
▲台灣原住民族有著獨特的海翁(鯨魚神)信仰。(圖/翻攝自Pixabay)
在航海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,信眾透過祭海、求籤、點香船與神明溝通。延續至今,東港燒王船、澎湖乞龜迎王、鹿港媽祖遶境等活動,已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,更是融合信仰與社區記憶的重要文化慶典。這些傳統展現出台灣航海史上與神同行、與海共生的文化旅程。7月11日的航海節,除了向船員、海運業者、海警致敬,也別忘了向那千百年來守在港邊的神祇們說聲:「感謝祢,讓我們每一次靠岸,都能平安回家。」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
►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,掌握最新消息:https://bit.ly/3n9Sb9C
►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!神影片週週更新:https://pse.is/4c9hq5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,理性信仰不迷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