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拜拜一炷香,傳遞人神情。在臺灣民間信仰中,「香」不只是儀式的開端,更是連結人間與天界的神聖媒介。煙霧裊裊升起的瞬間,彷彿也帶著我們的心願、祈禱,飛向九天之上。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拜拜一定要用香?香的來源又是什麼?
農曆九月初九,雙九疊加,按照中華文化《易經》的陰陽觀念,九為陽數,因此「重九」就是「陽氣極盛」的日子。你以為重陽節只是發發敬老金?那可就大錯特錯了!在這個極陽之日,老祖宗設計了一系列儀式來幫我們擋煞、開運、求長久。其中最核心的,就是源自東漢時期「桓景避災」故事的兩大古法:登高與佩茱萸。登高避開地面瘟氣,而茱萸則被視為驅蟲除濕的「避邪翁」。
每年入秋後,許多地方廟宇都會舉行「秋祭土地公」活動,這是台灣民間流傳已久的習俗,象徵感恩土地恩澤、祈求來年平安豐收,對信眾而言,土地公不只是守護地方的神祇,更是日常生活裡最親近的「好鄰居」。
今(6)日為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。除了月圓、人團圓外,這一天在臺灣民間信仰中亦是土地公的得道日,為土地公三大聖誕日之一。全台各地土地公廟紛紛舉辦酬神、補財庫、祈福儀式,今年特別的是,中秋節與傳統曆法中的「天赦日」恰逢重疊,被民俗界視為罕見的三喜臨門。祈願、補財與轉運的能量被認為格外強盛,也使得今年各地廟宇的香火特別鼎盛。
中秋節不只屬於華人世界,在越南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,同樣可見滿月之夜的慶典。不同於台灣以拜月、賞月與烤肉為主,東南亞地區的中秋更帶有嘉年華與民俗融合特色,體現多元文化的共融氛圍。
今(6)日是中秋節,不只是闔家團圓的日子,也被視為象徵月亮的神祇「太陰娘娘」的聖誕。全台多處廟宇舉辦拜月、祈福活動,民間也興起「拜月娘」風潮,象徵感恩自然與祈願平安。
中秋節不僅是華人重要節日,在日本與韓國也各有與月亮、豐收及團圓相關的傳統文化。從「賞月」到「祭祖」,不同地區的慶祝方式雖異,其核心精神皆圍繞感恩自然、共享團圓與祈願平安。
「天開赦罪門,月照改運時。」道書有云,天赦日是玉皇上帝敕令赦罪免厄的吉辰,而今年格外不同——2025年乙巳年的第五個天赦日,正巧落在中秋節,錯過今歲要再等六十二年。各地廟宇紛紛於10月6日舉行開運祭拜活動,邀信眾向玉皇上帝呈疏文、擲筊求符,祈願消災解厄、轉運納福。
今(21)日適逢農曆七月三十日「鬼門關」,民俗信仰認為好兄弟自七月初一開放人間遊歷後,需在今晚 23 時前返回冥府。此時是「好兄弟收假」的最後時刻,相關禁忌流傳已久,提醒民眾需多加留意,以免不慎觸犯。
根據《聯合新聞網》報導,廖大乙指出,今年鬼門關在週日(21日)晚上11時,但好兄弟、好姊妹跟人一樣,也有收假症候群,越近鬼月尾聲玩得越凶,陰氣越強,甚至藏匿或悄悄跟人回家,凡事更要小心防範,以免犯忌卡到陰,輕則影響運勢,重則惹來血光之災。
在台灣的中元普渡期間,「放水燈」是一項重要的宗教儀式。此儀式源於道教與民間信仰,旨在接引水中孤魂,使其上岸聽聞經法,並接受施食。放水燈的過程中,信徒會捧著寫有自己名字或公司行號的水燈,隨著法師的引導,將水燈放入水中,象徵引領孤魂回歸光明,祈求水陸兩界生靈早日脫離苦海,投胎轉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