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按鈕

七夕七星娘娘聖誕 乞巧賜姻緣智慧、做十六歲護孩童安康

A-
A
A+

節目中心/邱美銜、林瓊玉報導

農曆七月初七日,不僅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佳節,更是七星娘娘千秋。七星娘娘,又尊稱為七娘媽、七仙姑,是臺灣民間深受敬仰的兒童守護神。七星娘娘信仰源自閩南,清代隨移民傳入台灣,最早供奉的重鎮就是臺南開隆宮。七星娘娘與床母一樣,專司庇佑兒童,自嬰孩降生到十六歲成年之間,都在祂的呵護下。

捾絭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捾絭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
早年醫療不發達,幼童夭折率高,父母多會將小孩「號名」給七星娘娘做義子義女,並佩戴「捾絭」──在紅線上串銀鎖或古錢,正面刻八卦,背面刻「天女七星娘娘」字樣,以求神明護佑孩童平安。

每到七月七日,家長便帶著孩子回到廟裡酬謝神恩,準備麻油雞、麵線、粽子、鮮花粉脂等七份供品,還會擺上「七娘媽亭」象徵敬獻。祭祀結束後,再將胭脂、粉餅放置屋角或屋頂,寓意留給織女梳妝。傳說只要用拜過七娘媽的清水為孩子洗臉擦手,便能得到庇佑,保持安康。

準備給七星娘娘的供品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準備給七星娘娘的供品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七娘媽亭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七娘媽亭。(圖/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)

在七星娘娘千秋之日,除了祈福護童,民間也盛行「乞巧」習俗。少女們準備「七味碗」與針線,在月下向七星娘娘祈求巧手與美滿姻緣。穿針引線的儀式,不僅象徵勤勞智慧,也寄望婚姻幸福。

而在臺南,七星娘娘誕辰更延伸出獨具特色的「做十六歲」成年禮。自幼年起佩戴的神鎖,在十六歲的七夕這一天由父母陪同前往開隆宮「脫絭」,再由孩子鑽過神桌三次,象徵感謝七星娘娘多年庇護,也意味著正式告別童年、邁向成人。

 
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

►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,掌握最新消息:https://bit.ly/3n9Sb9C

►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!神影片週週更新:https://pse.is/4c9hq5
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
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,理性信仰不迷信

 

讀者留言
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
查查好日子 NEW~
2025.08.29
more>
資料來源:Windad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