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中心/林瓊玉報導
今(6)日是中秋節,不只是闔家團圓的日子,也被視為象徵月亮的神祇「太陰娘娘」的聖誕。全台多處廟宇舉辦拜月、祈福活動,民間也興起「拜月娘」風潮,象徵感恩自然與祈願平安。

太陰娘娘,又稱太陰星君、月神、月娘,是道教體系中掌管月亮、陰性與女性的神祇。早期中國祭祀體系中有「祭天、祭地、祭日、祭月」的傳統,月神即源於對自然天體的崇拜。中秋月圓之夜,天子祭月、百姓賞月,逐漸形成兼具宗教與生活意涵的節慶習俗。
民間流傳的「嫦娥奔月」傳說,使月亮形象更具人性化,也讓太陰娘娘的形象被視為美麗、柔和、守護人間的女神。民間多將嫦娥與太陰娘娘混為一談,但在道教經典中,太陰星君是獨立的神格,與太陽星君相對,象徵陰陽調和與天地循環。


在台灣,信眾相信太陰娘娘能庇佑健康、美貌、姻緣與懷孕順利,也能保佑孩童平安長大。傳統俗諺「男不拜月、女不祭灶」便源自舊時觀念,認為太陰娘娘是羞花閉月的女仙,男性宜迴避,以示尊重。現代社會則較沒有這種禁忌。
中秋當晚是拜太陰娘娘的最佳時機。民俗專家建議,可於晚上月亮升起後,在庭院、陽台或戶外平台設香案,面向明月焚香祈禱。供品以月餅、瓜果、豆腐、花茶為主,象徵團圓、開花結果與潔淨美麗,有些也會準備化妝保養品,希望像月娘一樣皎白美好。有些民眾也會準備帶殼桂圓十二顆,寓意十二月破繭而出、福運連年。若空間不方便,也可到廟宇祭拜。

祭拜儀式講求誠心,不必繁複。一般做法為上香、獻茶、誠心祈願,再焚金紙或撤供。也有廟宇設「太陰星君殿」,提供信眾點燈、綁紅線祈福。太陰娘娘象徵月亮柔光的力量,提醒人們在團圓之夜反思感恩、調整心境。無論是否信仰神明,抬頭望月、誠心許願,都是對天地自然的致敬。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
►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,掌握最新消息:https://bit.ly/3n9Sb9C
►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!神影片週週更新:https://pse.is/4c9hq5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,理性信仰不迷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