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中心/張育綺報導
冬至,是24節氣中最早制定出來的,又稱「一陽生」、「冬節」、「亞歲」、「消寒節」,又因冬至是一年當中白晝最短的節氣,故又稱「長至」或「短至」(夜長至或日短至)。今天美麗編除了帶神粉們來看大自然的奧妙「冬至三候」奇景之外,也要看看從古到今,各朝代的君王都是怎麼看待冬至的呢?
▲冬至,白雪一片(圖/漢典黃曆)
冬至三候,一候蚯蚓結
「六陰寒極之時,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」
蚯蚓是陰曲陽生的生物,雖然陽氣已經在悄悄萌發了,但陰氣還是十分強盛,所以土中的蚯蚓依然蜷縮著身體,交結在一起像繩子一樣。
▲蚯蚓因寒冷交纏在一起(圖/頭條@文史道)
二候麋鹿解
「鹿形小,山獸也,屬陽,角支向前,與黃牛一同;糜形大,澤獸也,屬陰,角支向後,與水牛一同。夏至一陰生,感陰氣而鹿角解。解,角退落也;冬至一陽生,糜感陽氣而角解矣,是夏至陽之極,冬至陰之極也。」
鹿屬陽;麋屬陰,因冬至時「一陽生」,麋感受到陰氣,糜角便自己解掉了。
三候水泉動
「水者,天一之陽所生,陽生而動,今一陽初生,故云耳。」
冬至陽氣初萌芽,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已經慢慢解凍,並且溫熱。
▲糜鹿角支向後長(圖/每日頭條)
神粉們知道自古以來,「冬至」是等同於過年一樣的被各朝代重視嗎?五行中,白晝長為「陽」,冬至之後,北半球的白晝時數會轉而開始漸漸增長,代表此時陽氣開始轉盛了,所以冬至可是陰消陽長的重要關鍵喔!我們就來看看,歷代君王怎麼重視這個節氣吧!
周代: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。
漢武帝:《後漢書》中記載:「冬至前後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後省事。」漢武帝竟直接將冬至定為國定假日「冬節」,大家不上班啦!
魏晉朝:在冬至舉行朝會,會中重要儀式「朝賀禮」,是皇帝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,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,這個盛大程度僅次於元旦呢!
▲各國使臣覲見(圖/時光網)
宋朝:皇帝親自制定冬至大朝會的儀衛兵仗,俗稱「掛冬仗」,宮城內外,步騎兵甲井然有序的排好,同時懸掛旌旗、擊鼓、奏樂,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,比照祭祀大禮。
▲君王在冬至舉行祭天大典(圖/大紀元)
明清:舉辦「祭天大典」,典禮極為繁瑣、隆重,皇帝還必須全程穿祭服、請牌神、太常寺官奏請行禮、典儀官唱「燔柴迎帝神」,更在東南煪柴爐升火、西南方懸望燈,清代《帝京歲時紀勝》中:「長至南郊大祀,次日百官進表慶賀,為國大典。」由此可見有多慎重!
美麗編覺得冬至是一個帶給人「希望」的節氣,物極必衰,陰氣在冬至這天到了極盛,就開始要轉陽了,帶給人希望!神粉們是否也感受到這股暖流了呢?歡迎在底下留言跟美麗編分享喔!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
《我的媽呀!林小姐》好書預購連結:
博客來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54865
讀冊網路書店:https://www.taaze.tw/goods/11100905149.html
三民網路書店:https://sanmin.com.tw/Product/index/007685172
▲333
▲333
▲333
▲333
▲3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