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沒有電視、電腦、手機的年代,廟口的布袋戲、歌仔戲就是當時的休閒娛樂之一。然而傳至今日,雖然歌仔戲並沒有像過去那樣蓬勃,娛樂大眾的功能也漸漸被電子產品取代,但在這些挑戰出現的時候,還是有一群人堅守著歌仔戲的招牌,其中有一團傳奇劇團,他們在高雄經營了五代,甚至也多次入圍傳統戲曲屆的最高榮譽-傳藝金曲獎的首肯,他們就是春美歌劇團。
臺南市登錄傑出藝術團隊「藝姿舞集」將於8月9日(星期六)在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推出2025年度製作《香火》,這也是該團今年唯一一場公演。團長郭玲娟表示,《香火》為一年一度的重要製作,從文本創作、舞碼設計到服裝道具皆耗時籌備,盼透過這場演出凝聚文化記憶,呈現臺南的歷史風華與當代表現力。
2025年8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「立秋」,也是曆法中難得一見的「天赦日」,兩者相遇形成少見的「雙吉日」組合。依據傳統曆法,天赦日為全年最吉祥的日子之一,適合祈福懺悔、轉運許願。
新竹市區有一座外觀極為樸實卻香火不衰的古廟——新竹關帝廟。該廟沒有常見的門神彩繪與龍柱裝飾,但仍以濃厚的歷史底蘊和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,吸引無數信眾前來膜拜,並被政府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,成為新竹市的重要文化資產。
雲林縣政府近期依據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公告,登錄「風箏」為縣定傳統工藝,以及「崙背詔安客庄迎暗境」為縣定民俗,並同步新增認定兩位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,分別為粧佛藝師蔡炯容與大木作技術專家林山田。
位於台中市東區自由路三段與建成路口的南天宮,是當地香火鼎盛的知名信仰中心。遠遠便能望見高達146尺的聖帝大神像,成為最明顯的地標之一。南天宮主祀關聖帝君,並供奉五路財神、福德正神、文昌帝君、月下老人、觀世音菩薩、註生娘娘、玄天上帝等多尊神祇,神尊齊備、神職分明,信眾可依所求前往各殿參拜。
嘉義縣中埔鄉的歡喜財神廟原名為「聖濟宮」,創建於民國七十年代,主祀濟公禪師,由宮主吳金城依循聖諭奉命設立。根據傳說,濟公禪師選中阿里山下、仁義潭畔這片風水寶地作為庇佑信眾的所在,並透過玉皇上帝與五路財神的指示,建立了這座與眾不同的廟宇。歡喜財神廟的命名也別具深意,「歡喜」象徵著信眾在祈求財富的同時,也能帶著一顆歡欣、樂觀的心面對人生難題。
雲林縣口湖鄉一年一度的「牽水(車藏)」祭典,邁入第180年,作為臺灣規模最大的水難超渡儀式,也是唯一源自實際歷史事件的民俗祭典,牽水祭早已超越宗教科儀層面,成為地方集體記憶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。今年金湖萬善爺廟製作多達3600支水狀、蚶寮萬善祠製作1000支,上千水狀排布現場,呈現出悲憫莊嚴的壯觀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