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中心/李芝萱報導
▲ 掃墓示意圖(圖/寶島神很大)
即將迎來清明節,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,家家戶戶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而在台灣文化的多元性,在特殊的節日也會有不一樣的紀念方式。例如在清明節時掃墓是閩南族群的習慣,但客家人卻不是在清明節掃墓?在客家文化裡,會提前到農曆年過後、清明節前的這段時間內祭祖,另稱為「掛紙」,而掛紙又有哪些習俗或是禁忌呢?
什麼是掛紙?這就要提到古時候,老一輩的客家長者們認為:在掃墓的時候,會在墓地的四周用樹枝或是石頭壓著長方形的墓紙,來寓意著替祖先整修房屋,也有飲水思源的意思,因此便將此習俗統稱為掛紙。而壓在上面的墓紙為「黃嘏紙」,跟閩南的五福紙有著多彩的顏色不太一樣,黃嘏紙皆為黃色的。
▲黃嘏紙(壓墓紙)。(圖/三立新聞網)
另外在祭祀的流程也有許多要注意的,像是同一個家族的要約定好時間一同掛紙,不可分開進行,避免「重喪」;也要先將墓地整理乾淨之後才可壓上黃嘏紙,最後才是將祭品供上,不可以同時進行,這樣是對祖先不尊敬的。而在祭拜祖先之前也要另外準備一份供品給土地公,來感謝土地公對先人的庇佑。
▲粄食。(圖/三立新聞網)
最後在供品的部分,客家族群會準備各種粄食,便是大家熟知的粿,而這些也有分為龜粄、紅粄、白頭粄等米製食品。在早期時祭祀結束之後,也有將粄食發送給附近的牧童的習俗,但現今因時代變遷,習俗也會稍有變動,而唯一不變的便是緬懷祖德的精神。
【你可能想知道】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以上言論及圖片僅供參考,不代表本台立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