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中心/林瓊玉 報導
近日發生台北科技大學(北科大)學生去熱炒店用餐吃免費供應的白飯,但似乎提供份量不夠而導致學生群體於google評論狂刷負評一星,發生網稱的「白飯之亂」事件。但大家知道嗎?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吃到的白飯,其實一顆小小米粒就蘊含了萬年的文化底蘊!是華人非常重要的存在。
▲米飯是華人重要主食。(示意圖/三立新聞網)
據考證從一萬兩千年前中國就有米穀出現紀錄,是最早的食用米起源。而台灣種植稻米較明確的紀錄是從17世紀西班牙人、荷蘭人統治台灣開始,當時文獻紀錄西班牙人、荷蘭人都有與台灣當地居民購買米的交易紀錄。後來進入明鄭時期和清代之後,大批閩客人士從中國渡海來到台灣辛勤開墾,將更多種植米的技術引進台灣。
到了日據時期,因日本只能一年一獲,日本人發現台灣氣候適合稻米栽種,便積極研究改良台灣種稻技術,後來也成功達到一年收成2~3穫,將收成的稻米運回日本。之後日人也研發出著名的「蓬萊米」,直至現今紅標米酒還是用蓬萊米製作的。而在蓬萊米出現之前台灣本來的米,為了區別就稱為「在來米」。
▲台灣氣候水土適合種植稻米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台灣有三大米種類:粳稻、秈稻、糯稻,依照澱粉成份的黏性來區別。粳稻就是蓬萊米,圓短透明,煮熟後口感有點黏又不會太黏,是台灣最常吃的米種。秈稻則為在來米,細長透明度高,煮熟口感偏硬較不黏。而糯稻則是糯米,煮熟後較軟黏。
若以加工方式區分,只要稻穀經過脫殼步驟便稱為「糙米」,脫殼後又去除部分米糠層便成為「胚芽米」,若再脫殼後又去掉所有米糠層、胚芽的就是我們最常見的「白米」。白米飯香甜好吃,但經過數次脫殼處理後,營養成分最低。
▲米飯是華人重要主食。(示意圖/翻攝自家常菜)
雖然台灣盛產稻米,但早期米飯其實是老百姓的奢侈品,都是種植來外銷出去,那時我們的老祖先都是和米混著蕃薯籤來當主食。如今米飯已經是我們輕易可以吃到的美味營養食物,每口可以感受祖先當年的刻苦耐勞。台灣米飯文化豐富多元,不僅是主食之一,也是祭祀、慶典各方面重要的存在,像是粽子、油飯、麻糬、年糕、紅龜粿等等。一顆小小的米其實蘊含了源遠悠長的文化底蘊,述說了華人千年歷史。
▲米在宗教祭祀、慶典也扮演重要角色。圖為紅龜粿。(示意圖/三立新聞網)
近日發生北科大學生去熱炒店用餐,店家免費供應白飯,但似乎供應不足導致學生群體刷負評,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還被網路稱為「白飯之亂」,由此足見白飯在華人心中的重要性,也應了老祖宗智慧的諺語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。
【你可能想看】
►閻王也得放手?醫術超群、抓鬼除妖范五王
►超狂!廟會陣頭出現大猩猩 超帥勁舞10分鐘
►一念頭飛昇成神!明朝女感動上蒼聖母相助
►散盡一切為眾人!南鯤鯓李大王成神超催淚
►爾來了!不是不報時候未到!城隍爺警訊
►五億高中生冤亡?爆東嶽大帝發黑令旗索命
►為民伸冤的神明 全臺首邑縣城隍慈悲收靈
►你拜對了嗎?進廟門也有學問 這樣拜才對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
►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,掌握最新消息:https://bit.ly/3n9Sb9C
►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!神影片週週更新:https://pse.is/4c9hq5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以上言論及圖片僅供參考,不代表本台立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