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中心/邱美銜、林瓊玉報導
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的「二龍競渡」至今已延續227年,少了龍頭、沒有裁判,也不設獎金,這場「君子之爭」划的是祈福與團結,保的是一段跨越兩個世紀的文化記憶。二龍競渡源於噶瑪蘭平埔族的傳說,相傳是為了超渡溺斃於二龍河中的亡魂,進而發展成以龍舟祭港祈安的宗教儀式。活動最早並不固定於端午節,過去會選在第一期稻作即將收割之際、農閒期間舉辦,最長曾為期十二天,是村民年年期盼的大事,外地遊子也會特地返鄉參與,如同另類的過年。
▲競渡畫面。(圖/翻攝自傳統二龍競渡粉絲專頁)
日治時期,因日本政府不鼓勵民間集會活動,加上賽期不固定又佔農時,活動遭限縮為六天、四天、甚至僅兩天。直到1965年,時任村長林趖為節省開支、兼顧農事並結合端午祭拜,才正式將競渡訂為每年端午節當天舉行,並改為僅一日的活動型態。如今的二龍競渡,由上庄「淇武蘭」與下庄「洲仔尾」兩隊參與,競渡當天從清晨開始,依序舉行絞船、勒肚、迎神、點睛與祭港等傳統儀式,下午則進行龍舟競渡,晚上則有謝神戲登場。
▲歷史畫面。(圖/翻攝自傳統二龍競渡粉絲專頁)
與一般龍舟賽相比,二龍競渡有著多項獨特之處:其一,船隻無龍頭,僅畫上太極圖與麒麟,象徵陰陽調和與祈安除厄;其二,選手多以跪姿划船,採「反槳」技術操槳,手法獨特;其三,競賽不設裁判、不鳴槍號,只憑雙方選手認同起點與時機,以鑼聲為發令,若有人未敲鑼或認為不公,便得回到起點重新開始,直至彼此心服口服,故又被譽為「最有風度的比賽」。
▲沒有龍頭的龍舟是特色。(圖/翻攝自傳統二龍競渡粉絲專頁)
因其特殊的歷史意涵與文化價值,二龍競渡於2001年被交通部觀光局列為十二大地方節慶之一,2006年登錄為宜蘭縣民俗文化資產,2016年重新確認為民俗類文化資產,由「宜蘭縣礁溪鄉二龍社區發展協會」擔任保存團體。這項活動不以獎金為誘因,純粹是村莊之間以傳統形式表達信仰與情感的凝聚,「不比輸贏,只求平安」,而這份純粹正是二龍競渡歷久不衰的原因。
【寶島神很大】最貼近生活、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,每週三22: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
►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,掌握最新消息:https://bit.ly/3n9Sb9C
►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!神影片週週更新:https://pse.is/4c9hq5
★三立新聞網/寶島神很大提醒您:
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,理性信仰不迷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