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陳韋帆/台北報導
中秋節拜月老是台灣人都知道的習俗,但有一項祖先傳統,城市裡的小孩都逐漸忘卻,那就是「拜月娘」!拜月娘是閩南習俗,當然也包括台灣,月娘就是道教中的太陰娘娘、太陰星君,也就是月亮神,傳說在中秋節的夜晚,使用不同的供品,祭拜月娘,就能讓各種不同的願望實現。
▲月娘就是道教中的太陰娘娘,也稱為太陰星君。(圖/寶島漁很大提供)
拜月娘起源可追溯到古人對於大自然的崇拜,例如太陽、天地、風、水等,而民間流傳著「嫦娥奔月」的傳說後,不少人也逐漸將拜月娘視同於拜嫦娥,雖然不少民俗學者認為兩者是不同的事情,但這也是民俗多元有趣的地方。
俗話說「男不祭月,女不祭灶」,也就是說,拜月娘是女性、小孩的專利,男生就不宜湊熱鬧了!傳說,求姻緣、求子、求夫妻恩愛、求壽、求健康、求登科、求財都能拜月娘。
中秋節夜晚拜月娘,可以準備「月餅、柚子、芋頭」等圓形供品,可以保佑年年團圓;祈求登科,可以準備「桂花」;求財的話,就可以拜「發財餅、發財金、金箔」,發財餅指的就是有包蛋黃的月餅;求子則可以準備「紅棗、花生、桂圓、瓜子」意寓早生貴子。
而想要青春常駐的女性,則可以準備「胭脂水粉、梳子、鏡子」可以祈求與嫦娥一樣常保美麗。
有小孩的話,則可以準備一套新的文具、書本,祈求月娘保佑小孩聰明、喜愛學習讀書、成績優秀,根據《太陰星君經》記載:「每月十五、十六兩日,趁太陰團圓之夜,戒焚香,誦念十遍,合家清吉。」因此民間習俗對於月娘會保佑小孩健康一事深信不疑。
其實,拜月娘,究竟是起源自古人對於天地星辰的崇拜,或是嫦娥奔月的傳說,已經無從可考,也無須考究,展現的,就是民眾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之心,以及反應大家心中期許的願望,祝大家月圓人團圓、心想事成,也提醒大家,歡度中秋佳節的同時,也別忘記防疫的重要性。
★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:
民俗傳說僅供參考,請勿過度迷信。